新聞回顧(2025.09.16.)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接近|9/18日起留意其影響
圖文:陳財能、謝家豪

熱帶性低氣壓正逐步發展,氣象單位預估 9 月 18 日起颱風或西南氣流可能影響台灣東部,豪雨恐首當其衝。對花蓮來說,這不僅是一場風雨考驗,更是馬鞍溪(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體的一次嚴峻試煉。
這座堰塞湖因長年崩塌而形成,壩體高度近 200 公尺,蓄水量高達數千萬立方公尺,被稱為「花蓮版隱形水庫」。然而在豪雨季節,若短時間暴雨導致水位快速升高,壩體隨時可能溢流或潰堤。專家評估,下游村里從潰堤到泥流抵達僅有不到一小時,撤離時間極為有限。
近來雖有林保署、水利部第九河川分署與縣府共同架設監測站、裝設水位計,並於 9 月中旬進行細胞廣播測試演練,但多項減災工程如壩頂降挖、虹吸抽水、河床清淤、堤防補強仍需加強。颱風逼近的此刻,這些「紙上計畫」尚未轉化為「實地行動」,令人憂心。
我們強烈呼籲:
1.立即啟動「緊急減壓」工程:在颱風到來前優先進行虹吸抽水、加強下游堤防、備妥緊急疏散路線,以降低壩體壓力。
2.明確公告撤離門檻與警戒標準:將「雨量、水位、蓄水量」與「啟動預防性撤離」掛鉤,縮短行政反應時間。
3.公開透明資訊與即時預警:颱風期間加強公告監測數據,讓居民能即時掌握風險與避難動線。
4.超前部署長期整治:颱風過後應立即啟動永久排水設施與坡面穩定工程,減少「隱形水庫」長期威脅。
馬鞍溪堰塞湖不僅是花蓮的危險水源,更是台灣災害治理的一面鏡子。颱風將至,我們沒有「再拖幾年」的時間;只有「現在」加速行動,才能真正保護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希望縣府與中央相關單位拿出決心,別讓災害在警告聲中一步步逼近,卻始終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