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東縣政府委辦執行「113-114年度大坡池重要濕地(國家級)水質調查及環境教育計畫」,近日,執行團隊水域調查發現一條極為罕見的魚類,經由魚類專家學者鑑定,確定是在海裡較為常見的鯔科魚類,俗稱「烏仔魚」、「豆仔魚」,調查團隊查詢池上鄉公所鄉誌內容,四十年代該魚也曾在大坡池出現,不過後續調查便未再見其蹤跡。闊別數十年,烏仔魚、豆仔魚再度現蹤大坡池,讓縣府及調查團隊相當興奮,證明與大海連結路徑並未阻斷。

調查團隊也訪談池上在地文史工作者簡淑瑩老師,她表示,池上當地的老人家年輕時都曾在大坡池捕獲過「豆仔魚」,推估該魚應當是從秀姑巒溪出海口溯游六十幾公里上來大坡池,沒想到數十年後能再度於大坡池發現,實在令人開心,大自然的力量也不得不讓人感佩。
臺東縣政府表示,大坡池原名「大陂」,又稱「大埤」,是國家級重要濕地之一,其為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則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也是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由於天然環境良好,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孕育出豐富的淡水魚蝦,早期的池上便當裡的魚蝦佳餚,亦是來自大坡池。
縣府建設處指出,海域常見鯔科魚類的「烏仔魚」、「豆仔魚」於大坡池發現,可以證明大坡池與海洋的路徑連結並未阻斷,透過釣客訪談也有找到洄游性魚類鱸鰻,都是很好的佐證,但大坡池外來種魚類仍多,呼籲民眾不要輕易的放生,移除工作仍要持續,維護大坡池國家級濕地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