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病理檢驗科陳盈妊主任表示,泌尿道系統中任一處出現病變,都可能會在尿液中出現異常細胞,此時即可藉由尿液細胞學檢查查出尿液中是否有脫落的異常細胞。
這是一項簡單、方便、無痛且非侵入性檢查,也是臨床用來篩檢及追蹤泌尿道癌症的利器,更可看出其他如結石或感染的可能病因。
陳盈妊主任說,泌尿上皮為人體泌尿道系統包含腎臟腎盂、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內層的細胞組織,由泌尿上皮長出的腫瘤就被稱為泌尿道上皮癌。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膀胱癌發生率在男性排名第12位、女性為第17位;死亡率則在男性居第11位、女性居第13位。
2022年初次診斷為膀胱癌者共計2,507人,當年度因膀胱癌致死者共計1,145人。
膀胱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性的血尿,可能是肉眼可見的鮮紅色或是藉由尿液檢驗才得知的顯微血尿,所以容易被輕忽,耽誤了黃金治療時間。
陳主任指出,但需注意的是,尿液中的細胞非常容易變性壞死,所以檢測尿液細胞時,早上起床後的第一泡尿不適合做為細胞學檢查,應先解尿後喝一大杯水,再解尿送檢。
為避免汙染與收集足夠代表性細胞,尿液需收集中段尿至少30cc,收集後最好能於30分鐘內或最遲於2小時內送檢。若無法立即送檢時,可暫時置於2-8℃冰箱保存,24小時內需送出,以防細胞變性。
陳主任表示,為增加偵測到異常細胞的機率,醫生可能會開立一套以上的尿液細胞學檢查,此時,須於不同天留尿,並於當日送檢,不可連續收集後再一同送出,也不可將同一次收集的尿液分天送檢。
送檢後,實驗室通常需要5個工作天的時間,來處理尿液樣本並得出結果,以利臨床醫師與患者討論後續步驟。
陳主任指出,「尿液細胞學」檢查是檢測泌尿道異常的重要工具,簡單且方便操作,重點在於取得最新鮮的尿液檢體送檢。
正確的送檢方式與足夠的樣本,可以得到具診斷價值的結果,以提供臨床醫師診斷及治療方向的參考。(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