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豐泰文教基金會為讓特教的孩子能從生活中體驗食物的珍貴,今天(6日)在雲林特殊教育學校舉辦「前進校園‧食農教育」合作計畫簽約儀式,正式啟動一段充滿愛與學習的食農之旅。
豐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金陽表示,雲林特教學校位於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旁,雙方從今年9月起正式展開合作,共同推動食農教育課程。
此計畫延續基金會長期推動的永續農業與在地教育精神,希望讓特教孩子透過實際體驗,理解食物從土地而來的過程,並在親身參與中培養生活自理與環境關懷的能力。
林董事長說,在一般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多著重「認識食物來源」與「培養永續意識」,孩子們藉由種植、烹飪與分享,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但在特殊教育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這樣的學習歷程更具「生活自理訓練」與「感官體驗啟發」的雙重價值。
基金會董事林淑英指出,課程以「米飯」為主題,從孩子們最熟悉的一碗飯出發,邀請食農教育講師董信宏及鄭麗華老師帶領學生學習。
孩子們透過摸泥插秧、聞稻香、揉飯團、創作擺盤等步驟,不僅理解「食物從哪裡來」,也在一次次操作中訓練手部協調、提升專注力與自信心。
這樣的課程,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穩定情緒與培養自我表達的重要媒介 特教學校教師也在課程中與食農教育講師共同成長!
透過觀察學生於真實情境中的反應,教師們能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讓「食農」成為跨領域的特教教學工具,結合生活教育、感官訓練、社會互動與環境永續等多重面向。
在這樣的過程裡,孩子們不只是種下一株稻、煮出一碗飯,更在心裡種下一份自立與希望的力量;在泥土與飯香之間,慢慢學會照顧自己,也感受到被世界溫柔對待的幸福。
林淑英董事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讓特教的孩子們能更貼近土地,體會每一粒米背後的努力與祝福。「我們相信,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份讓孩子能『做中學、愛中長』的陪伴!」
雲林特殊教育學校感謝基金會的支持指出,這樣的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也讓孩子們有機會親手完成一份餐點,從中體會自信與成就的喜悅。
同時,透過食農教育老師們豐富的教學經驗分享,不僅擴增了校內的教學資源,也讓教師們能同步學習,在交流中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一碗飯的故事,串起了學校、企業與社區的溫度!」林董事長期盼未來持續推動更多在地化、生活化教育計畫,結合ESG理念與永續行動,讓「食農」成為孩子們理解世界的一扇溫柔入口,也讓學習的種子在每個孩子心中悄悄發芽!(圖/豐泰文教基金會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