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贊普、認領普渡桌的善信大德以及來幫忙的信眾、工作人員。有認領普渡桌的善信大德,請於一週內領回普渡供品,尚未領回者玉里協天宮將捐予弱勢團體相關單位,但由於物資有限,無法全數給足,請大家見諒!
領回時間:即日起至9月14日









新聞辭典:臺灣中元法會
臺灣中元普渡法會是指臺灣漢族傳統的一系列中元法會儀式,相對於個人或單一家庭的「家普」、單一機關的「私普」,由各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稱公普、聯普,其中由寺廟舉辦的稱為廟普,行會舉辦的稱為行業普、各角頭舉辦的稱為角頭普等,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關鬼門止,往往每日皆有普度。整個區域的公普又稱大普。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動「節約拜拜」,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渡,之後順應民情,由各家廟宇自行決定普渡期程。 在臺灣,中元普渡不僅是民間的活動,公家也會藉此機會禱祝社會安和樂利。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臺灣今日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罐頭、泡麵、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也有人認為「中元節」根本就是「中元劫」,是劫了無辜動物的生命,所以有不少人以素肉或以其他植物製品代替肉類。
一般儀式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的供品會插上彩色三角形紙旗,是為「普渡旗」,該旗以印刷印上「慶讚中元」、「一心誠敬」、「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公)」、「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地址。
先祭拜統領萬姓幽靈,並焚燒四色金紙。燒完金紙後,開始祭拜所謂的「好兄弟」,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一種召請孤魂赴會的舉動,不適用於祀神祭祖),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時有的人會先燒「經衣」,這是一種代表衣物與日用品的紙錢,讓「好兄弟」們先換上新衣,是希望「好兄弟」們可以好好梳妝、清洗再用餐。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祭拜完後,焚燒銀紙,歡送眾家「好兄弟」離開。
紙錢大多是用大銀、小銀、蓮花紙等,特殊的是使用「經衣」,有的地方稱作「更衣」、「紙廉」、「紙聯」。上頭印有日常用品,有衣服、褲子、裙子、靴子、鏡子、斗笠、梳子、鉸剪、雨傘、梳子等圖案,民間大多用黑色、靛色或綠色印製,現已有彩色圖案的,甚至繪有手機、冰箱、電腦、電視等電子用品者。
根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表示,臺灣流行的祭品除了一般餅乾、零食與飲料之外,還有麻油雞湯、空心菜湯、龍眼與甘蔗等,麻油雞湯主要是給難產的女性亡魂食用;空心菜湯代表「有誠無心」,信眾有誠意準備供品,但無心留「好兄弟」來陽間住,希望「好兄弟」吃飽就要離開;也有說鬼道眾生喉如針細無法飲食,空心菜可化成食道方便飲食;龍眼因為有殼也有枝,象徵扁擔與包袱,讓「好兄弟」吃飽後用包袱扁擔,打包乾糧回到地府;甘蔗有節,意味要有「斬節」(節制之意),希望「好兄弟」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不要吃過頭、太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