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銘/高雄報導】內政部啟動全國「中正路」改名研究案引起討論,高市民政局統計有24行政區設有中正路(街)、總計39條,道路更名需過半連署、並與地方溝通,民政局會持續關注內政部委辦研究結果。
民政局說明,縣市合併前、原縣各鄉鎮市幾乎都有中正路或中正街,原高雄市則有中正一路到四路,跨越4區,全市總計24個區可見「中正」,有些路太長以數字分段,有的以東西南北區別(彌陀區),總計39條,全市中正路的門牌共計19428面、17603戶、3萬7784人。
民政局指出,縣市合併以來並無中正路更名先例,更名須依「高雄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第四條第二項,經道路居民過半數連署者,得向戶政所提出,戶所辦理更名前須與地方充分溝通,並舉辦地方說明會蒐集民意。因街路命名涉及居民權益廣泛,包括戶籍、個資及生活習慣等,需審慎處理。
此外,高雄有一所完全中學、一所高職、兩所國小校名為中正,若要改校名需依「高雄市市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變更或停辦辦法」辦理,程序包括成立推動小組、擬具改名計畫書、公聽會、校務會議通過、市府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過後再報市府核定。
有民眾說,以前中正路是各鄉鎮最熱鬧的路段,堪稱「鑲金門牌」,若要依據現有法規去改名,難度非常高,改校名也許比較可行。
國民黨市議員白喬茵質疑推動中正路改名,浪費時間和金錢,凌駕於民生與經濟;台灣基進市議員張博洋認為,高市歷史博物館是當年國民黨軍隊射殺平民處,前方的228公園則是追思罹難者,兩地中間卻夾了中正路,是台灣民主教育的負面教材。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