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為響應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2日)主題「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發展」,分享近期國土生態綠網的具體成果-成龍濕地水位調控試驗,成功創造兼顧排水需求與水鳥棲息雙贏環境,展現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福祉之間的緊密連結。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長李政賢表示,透過這次試驗,可看見濕地「調一點水」,就能「引來更多生命」,這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發展」的最佳實踐。
該署將將持續精進,讓國土生態綠網真正落實,歡迎更多民眾加入守護成龍濕地的行列。
李分署長說,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原本為農耕地,因地勢低窪且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又因過去颱風期間遭海水倒灌,造成農地長期積水無法耕作。
隨著時間推移,該地區自然演替成為鹽分沼澤濕地,因地形來自舊農田與魚塭混合,深淺交錯,形成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在不同季節吸引不同鳥種駐足,也成為候鳥遷徙過境的中繼站。
李分署長指出,但近年因水位偏高,泥灘地裸露時間不足,水鳥活動空間受限,此問題在南投分署委託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111年舉辦的「里海社區韌性評估工作坊」中,即由在地社區居民反映。
居民們說,「濕地水太深,水鳥沒地方落腳」,凸顯調整水位以回應水鳥需求的必要性!
李分署長表示,成龍濕地為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的重要推動區域,為扣合該保育軸帶指認目的「透過里海意識推動,維護里海社區之人文、生產及生態地景」,南投分署自112年起攜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雲林縣政府及成龍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合作啟動成龍濕地水位調控相關研商會議。
同時與當地養殖協會溝通,依照相關規定提出申請等作業,最終於今年2月與3月各進行1次調控試驗。
調控方式採低干擾設計,在每日退潮期間開啟蚶子寮大排兩座關鍵水門進行自然排水,同時於調控區內架設水尺由成龍社區協助紀錄,並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監測鳥況,建立社區與科研協作模式。
首次調控期間濕地水位平均降低5公分,水鳥數量由172隻次提升至317隻次,增幅達84%;第二次則降低水位11.5公分,雖因同期間外部排水溝渠工程導致水位變動較為劇烈,但仍成功累積實務經驗。
調控期間常見鳥種包括蒼鷺、大白鷺、小白鷺、高蹺鴴、反嘴鴴、青足鷸、紅嘴鷗及琵嘴鴨等,都偏好淺水或裸露泥灘地,是濕地生態多樣性的代表性指標。
李分署長說,此次試驗也揭示未來推動上應注意的事項,例如應避開其他水利工程的施作時段,並增設自動水位計提升監測效率。
南投分署已規劃自今年起每年9月至翌年3月期間,每月定期執行水位調控,期望長時間維持適當的水位,讓過境鳥及冬候鳥得以利用濕地環境。
同時累積更多且更長期的科學數據,探索水深與鳥況之間的關聯性,提供有效的濕地經營管理策略。(圖/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