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夏
嘉義市防災資訊網
拒售菸品喬裝測試
114雲林全運會
旅讀水林狀元村
雲林縣立田徑場
114雲林全運會
雲菁人才培育年
嘉義市購物節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業配廠商

花東特派員張柏東/花蓮縣報導

花蓮縣玉里媽祖宮9/1日中元普渡,贊普共計723桌,捐出部分訂於9月28日星期日辦理秋季弱勢家庭愛心物資發放。

中元普渡
普渡法會
莊嚴肅穆
祈福護靈
蘭盆勝會
普渡法船
普渡法船
場面盛大
殊勝非凡
中元普渡流程表

資料來源:中元節 

中元節東亞文化圈重要的傳統節慶,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這個節日起源於古代中國的農耕祭祀傳統,當時孟秋時節正值收穫之際,周天子會以新穀舉行宗廟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中元節逐漸融入道教文化體系,被賦予新的宗教意涵。

根據道教信仰,中元節是三官大帝之一的地官大帝(尊號: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的聖誕之日,稱為地官誕。道教經典記載,此日地官會考校人間善惡,施行赦罪。因此道教信徒會在這天準備素齋,舉行普渡儀式,祈求赦免先人罪孽。

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並稱三元節,分別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祇。這套信仰體系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自然崇拜,《儀禮·覲禮篇》就有記載當時祭祀天地的不同方式,包括燔柴祭天、升祭山陵、沉祭川澤、瘞祭土地等儀軌,展現古人對天地水三界的崇敬。

起源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相傳在古代的中原大地——如今的河南一帶,黃河流域人民在農曆七月時最為敬畏天地與祖靈。那時河水氾濫、瘟疫頻仍,人們相信陰陽兩界在此時分外接近,亡魂會隨著河霧與秋風一同遊蕩。於是村民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點起紙燈,焚香祭祖,並將食物擺在門口,以安撫遊魂、祈求家宅平安。久而久之,這習俗隨著移民與商旅向四方傳播,被稱作「中原祭」,後來逐漸演變成今日的「中元節」。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這天也是中元地官寶誕

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原先薦新、秋嘗的孟秋月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

相關傳說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道教中元法會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生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分享

個個都是鑽木取火的好手|延平武陵45名布農獵人獲頒狩獵證,其中有4名女獵人,突破傳統框架。

轉動花蓮|再就業新視界,2025聯合徵才活動,9/13日在花蓮中正體育館熱情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