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夏
嘉義市防災資訊網
拒售菸品喬裝測試
114雲林全運會
旅讀水林狀元村
雲林縣立田徑場
114雲林全運會
雲菁人才培育年
嘉義市購物節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廠商廣告

  【記者張文一嘉義報導】2025 年是嘉義建城 321 週年。這座城市不只歷史滿滿,更有一桌桌代代相傳的「嘉味」。林聰明沙鍋魚頭響應嘉義市街角館計畫,推出企劃 「嘉味54321」,邀請五代到創一代的在地店家,說給大家聽:什麼是傳承?為什麼要堅持?又該如何守住那份嘉義的好味道。
 
  第一部重頭戲在8/31(農曆七月九號)登場 ——「聰明輪普開桌啦:論壇開講,辦桌開席」!地點就在「聰明吧」,席開三桌,論壇先聊、再開桌。論壇由「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總幹事」張至宏主持,依序由「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林佳慧、「資深文史工作者」高基榮、「嘉義異鄉人」Joanna、「如此表達ESPRES:SO」李佳芳、「《來嘉呷》作者」董育奇輪番上陣,還有神秘嘉賓&耆老代表「林聰明沙鍋魚頭董事長」林聰明,從信仰、飲食到世代交替,講的不是課本知識,而是辦桌背後的嘉義日常。
 
  論壇由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總幹事張至宏主持開場,他分享道,在農曆七月之前,就會先砍下竹子,插在廟前,用來傳遞「訊號」給天上,竹子越高代表訊號越強,彷彿從 1G 到 5G 一樣直達天聽。隨後,林佳慧(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談到,日本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值得借鏡,即使在工商繁忙、節奏快速的時代,仍然努力守護傳統,讓祭典成為跨世代的共同記憶,甚至吸引外國觀光客前來體驗。她認為,我們自己的民族與節慶活動,也應該被好好延續下去,而且不只是形式,而要做到「有品質、有品味」,才能真正成為具深意的文化傳承。
 
  接著多位與談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高基榮(資深文史工作者)透過十年前的紀錄片《歸鄉》,指出輪普文化雖在世代交替中漸顯式微,卻依舊牽動著下一代心中的柔軟,映照出傳統文化在接班上的矛盾。移居嘉義十年的 Joanna,以新移民視角重新詮釋輪普的文化意涵;李佳芳(如此表達 ESPRES:SO)則分享撰寫輪普專題時,多方搜集資料,意外發現失傳已久的餅藝技術,以及僅在輪普月份才會出現的限定糕點;董育奇(《來嘉呷》作者)則從庶民文化切入,認為輪普不僅是信仰儀式,更是嘉義人共同的生活記憶。最後,林聰明(林聰明沙鍋魚頭董事長)強調,文化需要持續傳承,傳統儀式需要有人承辦、願意去做,否則終有一天會在現實世界中消失。
 
  每一位論壇分享者以及在場參與的貴賓都很努力地在社群上分享這場有意義的活動,也引發了許多網友與在地人的情懷。有人留言「明年可以+1嗎?」也有人熱烈分享自己小時候參加輪普辦桌的故事,甚至提到「人生第一口酒就是在輪普辦桌上喝到的」。而現場的貴賓們更是超有共鳴,希望明年能有更盛大的辦桌規模,甚至開放「認桌制」,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延續這份文化傳統。
 
  當晚 18:30 準時開桌,由在地總舖師明津掌杓。這家辦桌老品牌已傳至第四代,在嘉義可說是口耳相傳的代表,只要吃過輪普的嘉義人,幾乎都吃過明津的料理,延續傳統,明津依然是靠著一台機車把整桌菜送進場,菜餚一字排開,從冷盤、油雞到魚翅羹,還有鱸魚卷、白醋大蝦與干貝炒,其中少不了最具嘉義傳統風味的雞肉飯,再配上丸子湯與甜湯收尾,滿滿都是古早味的輪普風景。
 
  而餐桌上最吸睛的亮點,則是豆花藝術工作者 「欸豆花惹發」特別創作的 「菸灰缸造型豆花」。靈感來自於團隊童年記憶——在過去的輪普流水席桌上,常能看見檳榔、香菸與煙灰缸,如今透過他的手作巧思,變成一份「可以吃的藝術品」。既幽默逗趣,又勾起許多人世代共同的回憶。
林聰明沙鍋魚頭響應嘉市街角館計畫  推出 「嘉味54321」 邀五代到創一代的在地店家說傳承  講七月輪普
  【記者張文一嘉義報導】2025 年是嘉義建城 321 週年。這座城市不只歷史滿滿,更有一桌桌代代相傳的「嘉味」。林聰明沙鍋魚頭響應嘉義市街角館計畫,推出企劃 「嘉味54321」,邀請五代到創一代的在地店家,說給大家聽:什麼是傳承?為什麼要堅持?又該如何守住那份嘉義的好味道。
 
  第一部重頭戲在8/31(農曆七月九號)登場 ——「聰明輪普開桌啦:論壇開講,辦桌開席」!地點就在「聰明吧」,席開三桌,論壇先聊、再開桌。論壇由「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總幹事」張至宏主持,依序由「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林佳慧、「資深文史工作者」高基榮、「嘉義異鄉人」Joanna、「如此表達ESPRES:SO」李佳芳、「《來嘉呷》作者」董育奇輪番上陣,還有神秘嘉賓&耆老代表「林聰明沙鍋魚頭董事長」林聰明,從信仰、飲食到世代交替,講的不是課本知識,而是辦桌背後的嘉義日常。
 
  論壇由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總幹事張至宏主持開場,他分享道,在農曆七月之前,就會先砍下竹子,插在廟前,用來傳遞「訊號」給天上,竹子越高代表訊號越強,彷彿從 1G 到 5G 一樣直達天聽。隨後,林佳慧(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談到,日本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值得借鏡,即使在工商繁忙、節奏快速的時代,仍然努力守護傳統,讓祭典成為跨世代的共同記憶,甚至吸引外國觀光客前來體驗。她認為,我們自己的民族與節慶活動,也應該被好好延續下去,而且不只是形式,而要做到「有品質、有品味」,才能真正成為具深意的文化傳承。
 
  接著多位與談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高基榮(資深文史工作者)透過十年前的紀錄片《歸鄉》,指出輪普文化雖在世代交替中漸顯式微,卻依舊牽動著下一代心中的柔軟,映照出傳統文化在接班上的矛盾。移居嘉義十年的 Joanna,以新移民視角重新詮釋輪普的文化意涵;李佳芳(如此表達 ESPRES:SO)則分享撰寫輪普專題時,多方搜集資料,意外發現失傳已久的餅藝技術,以及僅在輪普月份才會出現的限定糕點;董育奇(《來嘉呷》作者)則從庶民文化切入,認為輪普不僅是信仰儀式,更是嘉義人共同的生活記憶。最後,林聰明(林聰明沙鍋魚頭董事長)強調,文化需要持續傳承,傳統儀式需要有人承辦、願意去做,否則終有一天會在現實世界中消失。
 
  每一位論壇分享者以及在場參與的貴賓都很努力地在社群上分享這場有意義的活動,也引發了許多網友與在地人的情懷。有人留言「明年可以+1嗎?」也有人熱烈分享自己小時候參加輪普辦桌的故事,甚至提到「人生第一口酒就是在輪普辦桌上喝到的」。而現場的貴賓們更是超有共鳴,希望明年能有更盛大的辦桌規模,甚至開放「認桌制」,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延續這份文化傳統。
 
  當晚 18:30 準時開桌,由在地總舖師明津掌杓。這家辦桌老品牌已傳至第四代,在嘉義可說是口耳相傳的代表,只要吃過輪普的嘉義人,幾乎都吃過明津的料理,延續傳統,明津依然是靠著一台機車把整桌菜送進場,菜餚一字排開,從冷盤、油雞到魚翅羹,還有鱸魚卷、白醋大蝦與干貝炒,其中少不了最具嘉義傳統風味的雞肉飯,再配上丸子湯與甜湯收尾,滿滿都是古早味的輪普風景。
 
  而餐桌上最吸睛的亮點,則是豆花藝術工作者 「欸豆花惹發」特別創作的 「菸灰缸造型豆花」。靈感來自於團隊童年記憶——在過去的輪普流水席桌上,常能看見檳榔、香菸與煙灰缸,如今透過他的手作巧思,變成一份「可以吃的藝術品」。既幽默逗趣,又勾起許多人世代共同的回憶。

分享

孩子長高不靠偏方 嘉基兒童內分泌專科主任黃秀莉:營養、運動、睡眠才是助長法寶

「彰化百大商品展」,新光三越台北站前店12樓啟動。(照片縣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