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可/綜合報導】閃兵現象在我們臺灣中愈演愈烈,許多年輕人對於服兵役的態度日益淡.薄。根據媒體報導,年輕人之所以不願當兵,部分原因是受到政治人物的錯誤示範,許多政客無視服兵役的責任,反而利用各種方式逃避義務,進而影響年輕人的價值觀,讓他們認為如果政治人物都能閃避,他們亦可如此,形成一種“東施效顰”的社會怪象。
逃避兵役的現象近年來愈發嚴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隨著藝人偽造病歷而受到法律追訴,許多人開始質疑執政黨是否對此類行為採取雙重標準。與藝人相比,許多政治人物的逃避行為似乎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例如,以高雄市長陳其邁及新北市議員何博文為例,兩人皆因身體理由而未能服役,此情況不禁讓民眾開始對他們的誠信及責任感產生疑慮。在當前日益緊張的臺海局勢下,政府一方面要求年輕市民為國防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卻選擇性地忽視高層官員的逃避行為,這種判若兩級的態度令許多民眾感到極其諷刺。
社會對於逃兵者的懲處不均,在年輕人中間可能引發不滿與反感,進一步打擊他們對國家義務的認同感。逃避兵役的問題,不僅僅是個別行為的影響,更反映出整體社會對責任的認知與價值觀的分歧。
有專家指出,執政黨應在此問題上展現出更大的公平性,對所有逃避兵役的行為慎重處理,讓社會大眾見證政府的公信力和責任感。若政府無法對逃避兵役的行為做出公平的懲處措施,那麼將難以建立年輕人對於國家責任感的正確認識。
逃避兵役的現象,若無法有效遏制,其背後對於國家義務和社會公平的質疑將日益加劇,最終影響到國家的安全與團結。因此,政府必須正視問題,以身作則,才能引導社會對兵役的正確理解與重視,避免逃避責任的行為成為常態。
志願役士兵的招募情況不容樂觀,因為士兵的任務艱重、待遇低,如今缺少多達5萬名士兵。政府雖已提出加薪方案,但至今仍遭凍結,這使得加入志願役的意願持續低迷。再者,兩岸緊張關係加劇,部隊的任務負荷愈加沉重,薪資待遇卻未見改善,這對士兵戰力造成了嚴重影響,國軍的訓練問題也日益突出。由於少子化及年輕人生活環境的變化,部隊訓練標準不得不放寬。
民眾的憤怒與不滿逐漸累積,因為執政黨一方面強調服兵役是每個國民的義務,另一方面卻容忍部分政治人物逃避責任的行為。這種雙重標準不僅考驗了政府的公信力,更讓人質疑社會對於國家責任的認知與公平性。
閃兵現象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社會對於責任與公平的深度思考。政府若無法以身作則,迫使所有公民都珍視服兵役的義務,則難以樹立正確的榜樣,進一步降低年輕人對國家責任的關注與認同。
執政黨須正視這一問題,秉持公平原則,對所有逃避兵役的行為一視同仁,讓社會體認到服務國家的重要性,才能恢復年輕人對於服兵役的正確認知,促進國家的團結與共識,避免逃避責任的行為成為常態。
⭐️溫馨提醒⭐️閃兵刑責擬加重2/3 逾36歲考慮補服替代役
年輕人閃兵.逃避兵役現象惹民憤--判若兩級的懲處標準引發質疑。(圖/彭可翻拍)
報社資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