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YOUNG三條崙
114雲林全運會
雲林智慧證書管理系統
嘉尚好禮
雲林表演廳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雲林縣立田徑場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廠商廣告


 
記者洪肇君/雲林報導
 
獲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的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祭典,16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在金湖萬善同歸祠進行文化交流會;李院士詳述牽水狀祭儀在道教的由來,佐以「常」與「非常」的宗教體悟,各式祭儀「古例毋減、新例毋設」,方能生生不息萬古常新。
 
李豐楙首先指出,自國家設立文化資產保護以來,全台獲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項目,以台南府城最多,其次就是雲林縣。這顯示雲林在地方文化的保存上,做的非常好。
 
口湖鄉金湖地區以及蚶仔寮、下崙等多個村落,於清朝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發生洪災,加上海水倒捲,生民罹難成千上萬。罹難者骨骸分葬於四個大墓坑,號為「萬善同歸」,此事經地方官員上報,道光皇帝感於黎民疾苦,賜名萬善爺祠。
 
李豐楙研究指出,經查福建方面蔡姓族譜,亦有族人當年六月初七在台灣下湖罹於水患的記載。早年金湖地區文史人士曾人口也有田野調查可資佐證。
 
萬善同歸之後,在地村落年年六月初八有挑飯擔、牽水狀的祭儀。李豐楙說明,先秦典籍中,非正常死亡是為厲,大洪災是多人同遭水厄,需子孫後代予以超渡化解,以南台灣的道教靈寶派科儀,水厄使用水狀,並由道長做法事之後,取得天庭「赦書」,「走赦馬」以赦免生前罪孽,亡魂可得安寧。
 
一百多年來,牽水狀的儀式是當地最重要的祭典,代表一種態度與生活理念,期盼祖先安魂勿念,祈望天災不再來。百多年來的科儀演化,有些可能被簡化,又有些儀式深植於傳統不變。李豐楙甚至可以舉出《禮記》的記載,證明本土道教源自上古漢人的天地人三觀。
 
曾人口則指出,六月初八牽水狀是金湖人心中永遠的痛,保存傳統祭儀,望後代子孫莫忘先民開墾拓殖之艱難,要深愛這片土地保護這片土地,方能世代長遠綿延不絕。
 
李豐楙祖籍雲林口湖鄉,為國內宗教學道教方面的權威,深研道教文學,具有道士資格。也是中央研究院有史以來,第一位同時具有道士資格、博士學位的中研院院士。
 

 

分享

屏東可可香飄進國際茶酒咖啡展--展現南國精品巧克力魅力旋風!

光點行動點亮嘉義市! 社區營造成果展打造共學共創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