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財訊」雙週刊和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山水民調公司合作,對全臺22縣市實施智慧城市大調查。雲林縣在「教育文化與社會服務應用」及「行政作業效率系統應用」兩大面向,榮獲「AI應用卓越縣市」殊榮,成為全國城市中受肯定的智慧治理案例。
縣長張麗善表示,這份殊榮展現雲林在智慧治理上的創新能量與實務成效,縣府秉持「以人為本、科技賦能、永續發展的智慧雲林」為願景,為這座「台灣農業首都」帶來全新不同的風貌。
近年持續積極導入AI與數位技術,推動教育、社會服務、行政效率及環境治理等多元應用,全面推進雲林縣的智慧城市發展進程,以智慧科技深化服務,提供更全面、更貼近需求的公共服務,實現縣民共享便利與美好生活。
縣政府計畫處處長李明岳指出,縣府在2025年推動「雲菁人才培育年」,以九大學院全面推動全面推動人才發展,涵蓋公務人力、氣候永續與AI科技等領域,建立跨域整合的人才培育平台。
除建置雲林縣智慧教育中心,並與中華電信及虎尾科技大學合作開辦「數位落差縮短計畫—種子師資班」,已培訓超過150位社區種子教師,未來將透過農會、社區協會與數位機會中心等管道,協助長輩學習平板操作與多款應用程式,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此外,縣府攜手鴻海集團及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合作,推動「雲菁人才培育年」計畫,共同成立「AI科技學院」,開辦AI賦能課程,從高階主管到基層公務員皆納入培訓,使教育、社區與公部門形成完整的人才鏈,確保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深化。
縣府社會處處長林文志說,面對高齡化社會挑戰,雲林縣輔具資源中心整合社政、衛政、勞政、長照等輔具資源提供單一服務窗口,針對輔具需求者提供個別化的輔具諮詢、評估等多元服務。
在2021年開辦「雲林智慧守護網(獨居或失智長者智慧防護網絡服務計畫)」,提供可定位與SOS求救按鈕的穿戴裝置。
讓雲林縣具有走失高風險長輩申請智慧定位設備並提供相關補助,家屬或警方可透過平台即時掌握位置並接收警示,建構安全、友善且有尊嚴的高齡生活環境,並減輕照顧者負荷。
林處長表示,在2022年實施智慧聯網應用於復康巴士轉型計畫,雲林是全國第一個導入且提供復康巴士乘客端LINE@的地方政府,身障者或家屬可以透過LINE@預約叫車,並透過衛星定位掌握巴士動態。
例如位在臺北的家屬可以提醒長輩「車子即將抵達,可以準備出門了。」對於車隊來說,則可以用AI輔助派車,從系統上規劃最適當的班表。
例如甲車去、乙車回,車輛調度更靈活。原本服務趟次1年約在3萬趟次左右,2024年已達到10萬服務趟次,逐年穩定提升服務量能和服務品質。
這2項智慧應用開發與建置,縣府特別感謝數位發展部數位發展署「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補助計畫」的大力支持與資源挹注。
使雲林成功導入智慧科技系統,解決在地化問題建構跨域守護網,為雲林長者、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提供便利的安心生活環境。
林處長指出,2024年社會處攜手計畫處,協助雲林縣輔具資源中心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以自動化技術取代高負荷行政作業,釋放專業人力、提升服務品質與穩定性。
透過智慧定位設備降低失智長者走失風險,以及復康巴士轉型等行動方案,打造社福機構的數位轉型創新服務模式,即時回應高齡社會中多元族群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
雲林縣環保局長張喬維說,雲林縣轄內共有九大產業園區,近年來工廠登記數量逐漸增長,顯示工業發展潛力,隨著產業發展,環境負荷也逐漸加重,為應對這些挑戰,雲林縣積極推動智慧科技與數位治理。
張局長表示,環保局建置「環境智慧決策支援系統」(Y.E.S.系統),將分散的環境資訊整合至同一平台,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和資料倉儲概念,使資料空間化、視覺化。
該系統可追蹤污染源座標、事件狀態,並配備污染源擴散模擬與空氣品質應變模組,幫助決策者基於歷史數據和現況進行精確決策,有效提升污染治理與應變效率。
此外,在麥寮成立「雲林縣環境監控及應變中心」,透過即時監控與模擬,掌握毒性化學物質與揮發性有機物的可能擴散範圍。
從2021年至2024年,污染事件發生率已下降83%,顯示智慧科技應用,已有效提升環境監控與應變成效。(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