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中心承辦的文化部文資學院「2025年傳統工藝文化資產經理人才培訓學程」,秋季系列活動正密集展開,致力培育具備文化視野與推廣能力的新世代工藝人才。
學程主持人、雲科大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中心主任王瀞苡表示,該學程深植於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政策架構,將傳統工藝視為承載族群記憶、生活智慧與社會情感的重要載體。
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階段,系列課程特別聚焦於臺灣的深耕傳統工藝,透過邀請多位資深傳承者與領域專家親授,讓學員從實作中體會工藝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並學習以創新方式讓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王主任說,這一階段課程亮點豐富,包含臺灣多元工藝文化的深度探索,首先是原民文化傳承,邀請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人間國寶張鳳英(Seta Bakan)藝師,於10月20日親授織布工作坊。
張藝師介紹了賽德克族的織布、服飾文化與三代織女傳承歷程,並指導學員運用地織機的平織基礎技法。
在實作中,許多非文資科系學生,甚至男性學員也踴躍參與並展現高度興趣,最終人人欣喜地帶走自己的第一塊手織布,體現文化傳承打破傳統性別限制的當代意義。
另為增進學員與在地工藝產業與藝師的認識,學程於10月26日安排「瑩的幸福工坊」,由林佩瑩創辦人示範指導纏花工作坊,課程中特別設計結合發財意象與療癒功能的稻穗纏花針插,讓初次接觸纏花的年輕學子能輕鬆上手,引發大家製作纏花的興趣。
11月3日則前往嘉義朴子進行刺繡產業移地教學,由昊漢刺繡藝品有限公司周讓廷創辦人主講,分享刺繡文創如何跨足電影界、時尚界、博物館等領域的心路歷程。
隨後也參觀朴子刺繡文化館,學員不僅驚嘆於繡品之美,也透過現場展示的弓鞋(三吋金蓮),反思纏足文化所反映的傳統文化思維。
王主任指出,臺灣無傳統工藝是承載族群記憶、生活智慧與社會情感的重要載體,我們透過這跨領域「傳統工藝文化資產經理人才培訓」學程,積極投入專業人才的培訓。
讓行銷不再只是商業操作,而是推動文化資產延續與活化,協助傳統工藝朝向永續經營發展,以多元的形式走入當代社會與生活。
王主任強調,該學程的目標不僅在於傳授技藝,更著眼於培養能夠「理解文化、詮釋文化、推動文化」的跨領域專業人才。
透過將多元工藝課程與產業移地教學結合,學員學習如何以當代語彙重新轉譯與再現傳統工藝,讓文化資產走入更廣闊的公共空間。
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傳統工藝文化資產經理人才培訓學程」秋季系列活動將持續至12月,後續還有竹編、粧佛、地方創生等多元課程,課程開放對文化資產、傳統工藝與文化推廣有興趣的大專院校師生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參加。
雲科大期盼透過本學程的推動,讓臺灣的傳統工藝不僅被保存下來,更能以文化為核心,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故事。(圖/雲科大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