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特派員陳信利/雲林報導】雲林縣長張麗善昨天(2日)率領「在宅急症照護雲林加值方案」考察團,實地參訪日本醫療法人社團焰(TEAM BLUE)營運的「回家吧醫院」,深入了解融合醫療與生活、以人本精神為核心的醫養整合模式。
縣長張麗善表示,讓雲林鄉親能獲得從醫院到家庭、從急性到慢性、從治療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持,一直是她期待能達成的目標。
「與傳統醫院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提供的是以『生活』為主軸的醫療」,張縣長說,這是社團焰營運的「回家吧醫院」,以返家生活為目標的醫療照護觀點。
「回家吧醫院」秉持「支持患者在家中,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雖設有120張病床,卻只專門收治有復健及末期治療需求的患者。
自個案住院開始,醫院即與個案及其家人共同商討,並規劃患者後續的在宅醫療與照顧訪視計畫,以協助病患及其家人能安心讓個案返家接受照顧,達到醫院與家庭無縫銜接全人照護,同時展現對患者家庭連結的重視與溫度。
醫療法人社團焰理事長安井佑醫師除親自迎接張縣長一行人到訪,並分享「回家吧醫院」經驗指出,除系統性規劃、系統性的建置,最重要的是公部門跟醫療部門共同攜手,才能提高成功機率。
張縣長表示,「回家吧醫院」不僅提供專業醫療,更透過空間設計與多元服務,讓病患即使身處醫院,卻能感受如同在家生活的氛圍。
醫院內設有開放式玻璃大廳、機能訓練室(だんだん廣場)及咖啡館「Homura Coffee」,不僅增進病患社會參與,也讓家屬陪伴變得自在。
服務橫跨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牙醫師等多職類的照護團隊,並確保出院後的醫療支持能延續至家庭,充分落實社區與醫院的協作。
張縣長說,台灣目前尚無如「回家吧醫院」這類將醫療、生活空間、社區互動緊密結合,並以「回家」為設計核心的醫療服務機構。
而現行健保推動的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ost-Acute Care, PAC)模式,主要是針對如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及衰弱高齡等患者。
再以具有復健潛能的病患依其失能程度,以住院、日間照護及居家三種不同模式,給予積極且整合性的復健照護。
期盼強化患者功能、減輕失能,促使病人能早日返家、回歸社區生活,與回家吧醫院扮演相同的角色,雲林縣也有台大雲林分院等多家醫療院所推動PAC整合照護方案。
張縣長認為,相較而言,「回家吧醫院」強調自住院開始即全程規劃返家、在宅照護的每一步,並以「家的感覺」為服務主軸,結合社區參與、空間設計與跨領域團隊協作,讓醫療照護無縫連結家庭與社會。
台灣PAC制度則以醫療照護的延續性與功能恢復為主要目標,著重病人於急性治療後的復健及出院準備。
兩者雖均以患者回歸家庭為目標,但「回家吧醫院」能將「回家」視為照護計畫的起點,提供更溫暖、貼近人心的全人整合服務且有醫療及長照保險支持
而國內的P A C制度目前因醫護人力短缺,加上僅有健保給付且費用不符期待,較難推動因此常常一床難求。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陳英詔指出,其實臺灣、日本有許多相似制度,但臺灣目前還沒有一個像這樣社區型長出的PAC單位。
以現有制度改變法令是很漫長的路,台灣未來若要借鏡「回家吧醫院」創新發展,想辦法改變服務模式,去切合現有的法令,找出一個創新服務模式應是比較可行的。
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醫養合一」是張麗善縣長希望能提供雲林鄉親全人全程服務的理念,也是極力想要推行的政策。
今日實地參訪「回家吧醫院」,讓我們更瞭解以人為本全人照護系統,當中牽涉醫療及長照,在日本給付上服務單位,能靈活的運用醫療保險及長照保險共同支持。
曾局長說,在台灣目前全民健保及長照支給付銜接上,仍須更有彈性且有些差距待彌補,期待中央政府能迅速解決,縣政府也會與服務團隊硏商找出最適合雲林的方案來執行。
張縣長強調,雲林縣在醫療資源上嚴重不足不均,很多偏鄉需要醫療資源挹注。
此次「回家吧醫院」參訪行程,讓考察團更深刻體會醫療照護與家庭、生活無縫銜接的重要性,盼借鏡日本先進的醫養整合經驗,因地制宜優化本縣急性醫療照護資源配置。
同時推動長期照護服務的無縫接軌,讓每一位雲林鄉親都能獲得從醫院到家庭、從急性到慢性、從治療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持,攜手打造更有溫度的醫療照護環境。(圖、影音/雲林縣政府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